蘩楼是“粤晖园”的灵魂,“粤晖园”的营造,灵感来自消失了八百年的蘩楼。而对蘩楼的了解,营造者只靠几幅宋画和几段有关的文字,更主要是一往无前的信心和坚定的营造决心。“粤晖园”的营造,因“粤晖园”主受“蘩园”的启发,欲在东莞营造大型的仿古建筑水景园林,突发奇想,造中国民间景园之最,园不惊人誓不休,征地、规划、设计之后,欲罢不能,发挥了最大的毅力,以退休之年,做年富力壮的大师亦未必能及之大工程也。
北宋末年,“蘩楼”尚座立于河南开封府的南城门外集市中。中国古代的城和市是分开的。京城分内城、外城和城外:内城为禁宫所在,呈长方型,四面宫墙筑为内城,每个方向均有宫门通外城,一如北京的明故宫(后为清朝所用)。金水河在内城墙外四面环护,为内城的护城河。外城为王府及京宫的官府和住宅所占据。外城亦有四面城墙,四面城墙下环绕着外城的护城河。每一方向的城墙均有中、左、右三道城楼,每座城楼又有中、左、右三道门,为中军、左军、右军三军出入,攻守而设,每道城门均设木吊桥,以利防卫。四面城墙砌城方型的城,但亦根据地形有所变化。外城有十二座城楼。内城南北有三条通六个门的大道,中间的通门大道为中轴线南北只到内城而且,内城在中轴线上偏北。东西又以三条通门大道把六个城门通连,中间的中门大道在内城前直通而过,靠南的东西大道亦在内城直通而过,而靠北的东西大道,东面到皇城的金水河、西面亦到皇城的金水河而止。六条在城中相交的道路,形成井田式的布局(附《北宋开封府井田式皇城布局图》)。省略了每座城楼所出的左右门道,只以一座门楼汇成一条大道示图。
京师主体建筑的皇城座北向南,天子面南称帝,六部尚书及各级京官的衙门及府第均建于外城。小民百姓大多居城外耕作营生,各种人进京多由南门而入,各地官员及平民百姓均在南面云集;上京官员、赴考举子、商贾军旅,车夫走卒,住店行商,大部分聚居城南城外,集而成市,统称为“南市”;又分为“南驴马市”、“城南牛市”、“城南商业街”、“城南菜市”等等。
开封最繁华的地方是城南门外的“南城商业街”,街上商铺、大饭店、旅店、车马店、车行、轿行、药堂、布庄、茶庄、杂货店、珠宝玉器行、家私行、农具行、打铁铺、山货行、海味行、棺材行、油坊、米铺、裁缝店、竹木栏、砖瓦行等等均在南城三门外三大道的两旁排列成所谓的三街六市。三街为“南关中门外大街”“南关左门外大街”、“南关右门外大街”。(一座门楼三个大门,大多城池只汇合成一条大道。)
开封府城南为南关中门外大街最旺,左、右门外大街则次之。“蘩楼”建在开封府南关中门外大街西侧,座西向东,为当时最宏伟、最繁华的民间建筑群,老板自然是一个通天的人物。“蘩楼”不知道建于何年何月,只知其毁于战火。能使开封府陷于战火,应为北宋“靖康之变”。南宋初,京城迁往浙江绍兴,又迁往临安(今之杭州)定都,“蘩楼”已成为废墟,距今八百多年,别说断壁残垣,就是一块瓦当,怕亦难以找到。
以“靖康之变”的北宋钦宋靖康二年(公元1126)往上推三十年,蘩楼应为宋绍圣三年(公元1096),已建成,往后经营二十年,成为天下闻名的老字号,再往后十年,连年战火,百业萧条,最终经受不了“靖康之变”。
今“粤晖园”根据一些零星的历史文字,以及中国宋画的材料,以仿古的手法,自己规划、设计、把“蘩楼”的繁华更集中、更理想地表现出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古代的“蘩楼”只是由多楼连体的一座楼,而“粤晖园”的“蘩楼”不但多楼连体,而且构思为二庭院,一池一河,双层廊道,双廊桥,周围多石桥多水景,以“绕翠廊”贯穿,“金水河”为前水的园中之第一园,“蘩楼”只是“蘩园”中第三进的三层多楼连体的主要楼宇。“蘩园”即以“蘩楼”为主体构思,发展成一个园林建筑群落。
“粤晖园”中的“蘩园”为园中之第一园;以“东正门”、“百福晖春图”照壁,“蘩园”,构成第一条东西向的中轴线,成为“粤晖园”的主体建筑群落,称为“东正门中轴线建筑群”。
“蘩园”是由三进两廊、两水景、两庭院的大型园建组合。第一进入,与第二进合成四合的大庭院,廊道串连左右的廊屋,称之为左右(南北)门厅,每间廊屋均宽50多米,高5米多(廊屋又称南厢和北厢)。用作工艺品筹旅游商铺均为歇山顶平房,配以平廊通连内外。庭院中间有多变长方形金鱼池,暗通金水河。庭院中植几桥乔木,廊旁又见灌木时花,廊两侧设坐椅坐栏。
第二进与第三进也作四合院,一条南北流向的河道把四合院分成东西两岸,河宽18米,与环园的游船河道相通,把第三进绕为岛地,又有许多大小石桥搭连各地。
第二进为歇山顶重檐双层大楼,宽70米,高8米多,四周以双层廊道环绕,第二进在传统民居称为“中堂”,设堂号,这里称为“玉纸堂”。
“玉纸堂”用以陈列、展览历代古董藏品和各种文物。后院两侧亦有双层的廊屋。横穿而过的河段称为“映月河”。第二进双层的廊道跨河往第三进的双层廊道在跨河的一段由二层廊道变成南北二道廊桥,在河的东西两岸相搭,只是首层廊道在跨河段筑为映月洞,饰以砖面,桥洞宽高,宜通舟船。上面一层廊道成为平廊,与二进和三进的第二层楼的廊道等高。
廊桥上两侧以坐椅为栏,下面河顺南北,空气通流。廊桥为夏季休息,纳凉最佳位置。廊桥两端,各有方型和旋型的梯间上落。
第二进让河水分成的前(靠第而进)半边庭院设树基三个,每个植乔木二株。周围时花伴树,河道两侧又悬突花基,满植四时花草。只是那六株高大的乔木,再长高茂盛时,会挡住了主体楼的景观,见树而不见楼。庭院之内,不宜种植高大乔木。庭院中种植大树有四个坏处:一是树根破坏房屋的基础。二是刮大风时,摇动或吹断枝杆破坏房屋。三是招惹雷电。四是阻挡视线。高大的乔木,只宜种植于建筑物前面二侧,不影响建筑的景观,或植于建筑物之后,为后靠的林木。所有大树,距离建筑物均十米以上,特别是根系发达,生长茂盛的大树。庭院中只宜种花圃,米仔兰,石榴之类的乔灌木或设石山景竹,庭院中所有植物,只宜矮化,而且考虑树木可以更新。
第三进为“蘩园”的主楼“蘩楼”,传统简直把第三进称为“后堂”。“蘩楼”因为巨大且为三层,称为“后楼”比较合适。“蘩楼”左右(南北)加建二层的侧楼(又称副楼)。“蘩楼”二层,与副楼的二层及“玉纸楼”楼面,所有二层的廊屋、廊道、廊桥等高,廊道通达“蘩园”所有建筑和庭院,并通园外的“绕翠廊”。
“蘩楼”前(东)亦加建三层带赏月和观日的日月亭;左(北)称为“观日亭”。右(南)称为“赏月亭”。“在蘩楼”前由“映月河”所分出的半边庭院南北两侧,又设双层廊屋及双层走廊。上层的两侧走廊经桥与“玉纸堂”通达。廊在西岸廊屋西端曲转,在曲转突建二层六角望亭,左右(南北)各一座,与“观日”、“赏月”楼台相呼应,各设旋型木梯供游人上落。这边的后半院种植细叶榕二株,伴左右(南北)两侧的廊屋,时花衬树。但适应当时应把榕树换种玉堂春,因榕树生长太旺,对庭院房屋有害。在“观日”、“赏月”二亭之间小面积的花圃,不宜种高竹,若非种竹,宜种“佛肚竹”加小件奇趣的太湖石,伴以多年生花草。
“蘩楼”的左右(南北)副楼,南侧称为“墨华阁”,北侧称为“椽笔阁”。
“蘩楼”为仿宋楼台,结合岭南民间传承宋、明、清各时期的地区工艺,最重要的是以古典工艺为装饰,结构及功能有很多很大的创新,这种创新,立足于古典的建筑工程工艺,为前无古人之作。
“蘩楼”雕梁画栋,歇山顶式重檐橈角,满洲式玻璃花窗,硬木楼梯扶手:底以16条主柱构成,三门连接,宽30多米,分两侧梯间曲上二层和三层。在二层有廊道分左右(南北)与各楼廊道相连,每层有600—700多平方米面积,楼总高度18米多。三层有观景廊道环绕楼体。
“蘩楼”之“蘩”,意为多也:由传统民间古建筑第三进的一层发展为巨大的三层,在两侧又加建二屋的副楼,又在前面加建二座带亭的三层楼台。由普通的三进两廊的两廊,演变成带廊屋的双层廊道;双层廊屋。由普通的后庭开出游船河道,并设廊桥二道。廊道转角又有双层带旋梯的望亭。建筑物,楼台之多,而且都有上盖而称“蘩”也。
最先的建筑以草木为材料,上盖与墙身围盖草排。这种以草木筑成的房子,七十年代在珠江三角洲,特别是中山一带常有存在。一路上朔至四、五千年前的古人。因此,古人把建筑群多房屋的组合称之为“繁”,再加上“草头”为上盖而成“蘩”字,代表多楼宇组合的楼房也。
“蘩楼”是“粤晖园”中岭南文化的集中地,收集岭南历代的诗、书、画作,常有南北各派名家即席挥毫,构成华丽雅典的岭南书画院。
“蘩楼”是“粤晖园”岭南文化的展示中心:融民族传统,地方特色和各个时代的人文精神之大成。内容包括:岭南历史、岭南地理、岭南人文、岭南民俗、戏剧音乐、岭南工艺、生活用具、工具农具、水乡风情、岭南特产、岭南佳果、美食、花鸟鱼虫、诗画之多、品位高雅、价值之高;集收藏、展示、学术一体。
“蘩楼”馆区占地面积10000多平方米。“蘩楼”、“蘩园”作为“粤晖园”的园中主体建筑群落,面积之大,规模宏伟,仿宋建筑水准之高,以古创新之多,为天下亭台楼阁之冠;整体采用365根圆柱构筑而成,寓意365天,天天有福,日日如意。
由“序园”至“蘩楼”的中轴线,称为“东正门中轴线”,各个节点分别为:一、“序园”。二、“东正门”。三、“百福晖春”。四、“蘩园门楼”。五、“聚宝堂”。六、“蘩楼”。构成“粤晖园”的主体建筑群,是“粤晖园”建筑灵魂,精华所在。